百年前中国欠下的一笔钱,美国现在有人提出,要用这笔旧债来抵消我们国家手里拿的几千亿美债。这件事听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到底是为了清算旧账,还是找理由赖掉现在的账?
最近,美国一家媒体《国会山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明确写道,如果中国不承认清朝时期的那些债务,美国就可能不承认欠中国的几千亿美元国债。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在全球金融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横跨百年,这两笔债务究竟有什么关联?美国提出这种观点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意图?我们必须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看清楚,才能理解,这种做法一旦实施,可能给全球带来多大的影响。
旧账的来历
清朝末年,国家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内忧外患不断。那时的国库几乎空空如也,政府收入根本不够维持庞大的开支。为了维持统治,清政府不得不向外国列强借钱。
这些借款里,很多都用在了修建铁路等所谓的现代化项目上,但花销巨大。其中最著名的一笔,就是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
这笔债券总额有600万英镑,每年要支付5%的利息,期限是40年。钱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四国银行团提供的。
不过,这些借款并非单纯的商业交易。债券的发行附带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比如用盐税做抵押。更严重的是,铁路的控制权也交给了外国人。
从一开始,这些借款就带着殖民主义的压迫色彩。早在此前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下了《辛丑条约》,同意支付高达4.5亿两白银的赔款。
这笔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对国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为了筹集这笔巨款,清政府除了搜刮民脂民膏,就只能大规模向列强借钱,发行了更多以铁路、矿产和盐税为抵押的债券。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被推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接手了清朝留下的烂摊子,也包括这些沉重的外债。然而,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比清朝还要糟糕。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财政陷入绝境。1938年,蒋介石政府实在无力偿还,便宣布停止支付所有对外债务。至此,这些曾经的债券彻底成了废纸,进入了违约状态。
新中国的说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刚成立,就对这些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表明了立场。
外交部明确对外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旧政府在外国压力下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损害国家主权的殖民性质债务。这显示了新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坚定决心。
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也曾明确指出,新中国绝不会承认帝国主义强加在旧中国身上的这些不合理债务。这个原则,在国际法中是有依据的。
它叫做“继任政府不继承恶意债务”原则,或者“主权继承豁免原则”。简单说,如果前任政府为了不正当目的或在胁迫下借的钱,新的合法政府可以选择不认这笔账。
国际社会对这一原则大多持认可态度。比如,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就曾拒绝承认沙皇政府欠下的巨额债务。后来为了进入国际市场,苏联在1986年偿还了英国一部分债务,俄罗斯也还了法国的债,但这都是特殊情况。
中国方面,在1984年,美国联邦法院就撤销了阿拉巴马州法院对中国追讨旧债的判决,这说明中国不承认旧债有其法理依据。1987年中国对英国进行了一次象征性偿还,那是为了香港回归谈判的特殊安排,并不意味着中国普遍承认这些历史债务。
美方打的什么算盘
美国方面,对清朝旧债的追讨,其实一直没有完全停过。早在1979年中美建交后,就有9名美国人拿着这些旧债券,在阿拉巴马州法院起诉中国,要求赔偿2.2亿美元的本金和利息。
阿拉巴马州法院甚至在1982年做出过缺席判决,命令中国赔偿4000万美元,还一度威胁要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产。但这事最终没有成功。
1984年2月,美国联邦法院撤销了阿拉巴马州法院的判决,承认这个诉求没有法律基础。不过,类似的声音从没真正消失。198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司法部达成谅解协议,也明确了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无法直接追讨。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美关系的复杂化,这笔旧账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成了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工具。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声称,他们代表着2万多名旧债券持有者,这些旧债加上利息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
从2001年开始,这个基金会就不断游说美国政府,希望借着对华贸易摩擦的机会,要回这笔钱。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清朝旧债问题被再次摆上台面,成了对华博弈的一个重要筹码。
2018年,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给自身经济带来了不小冲击。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出口下降了9.3%,美国企业的利润也减少了15%。
而中国方面,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外贸反而增长了2.9%,显示出经济的韧性。面对贸易战效果不佳的情况,美国一些人便把目光转向了这笔旧债。
2019年,美国社会就开始讨论把清朝旧债当作贸易战的筹码。2020年8月,一些共和党议员甚至在国会提出议案,要求中国承担高达1.6万亿美元的责任。
虽然这些议案没有法律效力,但它们反映出部分美国政客想把历史问题政治化的心态。2023年4月,又有议员重提中国欠1500亿美元,并威胁要用美债抵偿。
这种把殖民时代的不平等借款和现在的主权债券混为一谈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历史背景和国际法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美国自身日益严重的债务问题。
2022年,美国国债总额已经超过了31万亿美元,而今年预计将达到36万亿美元,利息负担非常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美国政客炒作“中国赖账”,试图转移国内民众对自己国家债务问题的关注。
同时,这也成了对华施压的工具。今年,共和党议员J.D.Vance甚至提出法案,要求限制中国进入美国资本市场,除非中国偿还所谓的“旧债”。这暴露了美国试图利用金融手段来施压的意图。
强行抵销的后果
如果美国真的采取单方面行动,用所谓的“百年旧账”来抵销中国持有的美债,那将是对美国自身信用的致命打击。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其信誉是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
一旦美国以这种理由,随意抵销合法的主权债券,全球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信任将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到时候,包括日本、英国、沙特、印度尼西亚在内的所有持有大量美债的国家,都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元资产的安全性。
这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甚至可能导致一场连锁反应的金融恐慌。这种影响,将远远超过1971年尼克松政府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带来的震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发生债务违约,可能导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缩减6.1%,失业率上升5%。
对于美国自身来说,这种做法更是自毁前程。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机构将遭受严重损失。
这意味着数千万美国家庭的养老金可能会大幅缩水。事实上,贸易战已经导致物价上涨,今年4月芝加哥就爆发了万人示威活动,抗议贸易战带来的物价攀升。如果金融体系再受到冲击,美国国内的社会稳定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
清末民初,像袁世凯这类军阀统治者签署的那些不平等借款协议,其负面影响和历史定论早已清楚。现在美国某些势力又把这事翻出来,想以此作为借口,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国际惯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以为
“欠债还钱”这个道理,对清朝旧债问题而言,其法理和国际实践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美国试图把一张“历史文物”般的旧欠条,与中国现在持有的数千亿美债混为一谈,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国际金融信用的过度消耗。
清朝旧债问题,本质上是中美两国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博弈手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债务纠纷。美国炒作这个问题,更多地暴露了其在经济压力下的短视和策略失误。
国家信誉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不应被随意挥霍。美国如果选择赖账,只会加速自身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衰落。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全球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发展和公共卫生等共同挑战面前,承担着重要责任,更需要合作。
与其纠缠于百年前的旧账,不如共同面对眼前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理性的谈判,寻找共赢的道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美国真正应该担心的,并不是那些早已尘封的历史债务,而是滥用金融霸权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
炒股杠杆软件,配资网了解网上炒股公司,双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